《南京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地入怀 素履朝圣

   期次:第580期   作者:魏文静   查看:72   


  城市的高楼大厦,仿佛囚禁了灵魂,人们开始将希望寄寓于别处。我们怀着看世界的兴奋之情,纷纷踏上未知的路途。然而,旅行的真正意义,难道仅存在于晒美食或自拍吗?跟随先哲的探索之旅,揭示了另一番天地。
  秉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以第三人称的角度去审视他人的生活,梭罗感叹道:“我们活得如此周到,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定变革的可能”。如果旅行只是,从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别人厌倦的地方去,那么,可能这样的旅行,太过浅薄和浪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间的“万里”并非强调地理距离的遥远,更多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生命的朝圣。机械般的重复生活模式,好比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瓦解一个人原本的热情与斗志。
  由此可知,旅行对每个人的影响深度,取决于各自的体验和理解。依吾拙见,旅途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我们做好自我的定位及人生态度的修正。躬耕农田,是黄色的踏实;傍湖渔捞,是绿色的悠然;面朝大海,是蓝色的壮阔;挥鞭驱羊,是白色的浩瀚……生命的多姿多彩,借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恰似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瓦尔登湖》平淡的叙述里,蕴藏着作者对生活本质的剖析,对生命价值的考量。清晨是新一天生活的挚诚邀请,夜晚则是沉淀思绪的安宁问候,自然的更叠变幻充满美感,不可被欲望填塞得变味。当今,充斥着旅行后回归原轨的悲哀,倘若我们倚仗所谓的晒图,构筑出完美生活状态,实际却毫无生气、得过且过,这样的自欺欺人,何尝不是与旅行意义相悖!
  一个完整的人,谋生之余应瞻仰自然,打开眼界的同时,破除思想壁垒,慢慢学会提升自我和接纳这世界。品味美食时,主动了解民俗文化;景点拍照时,认真感悟历史变迁……旅行绝不该止步于浅层的“吃、喝、拍”。哪怕身处角落的人,积极勤勉去努力,就能胸有河山,反之,一个坐拥美食美景的人,如果内心一片荒芜,再多的图片亦是倍显逊色。几千年前,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处于现代化浪潮的我们,愈加依赖旅行带来的短暂新鲜感,却迷失了信仰的航标。
  丰富的物质基础,应是精神发展的沃土。当它畸变成诱惑和干扰,不如于偏隅清净一番。去除凡俗的杂质,还原本真的心态。走吧,在那堆积落叶的小道上,聆听沙沙的轻响;在那鸟鸣渐渐的丛林间,感受野花的芳香;在那洒满阳光的原野里,拥抱最丰裕的暖意。简单的出行,不要多余的忧虑,纯粹的旅途逼迫心灵去直面多彩生命,逼迫身体去迎接自然挑战,这样的话,大概才算深度旅行吧。我愿相信,亲手采摘、烹煮的劳动,得来的实践经验,比拍几张美图更具意义。尝试一小时的冥思,摆脱快节奏生活的桎梏,慢一点也许比较好。
  做生活的玄奘,追求生命的真理。无论学习工作还是愉快出行,坚定天地入怀的态度和素履朝圣的原则。其实,人生何处不旅行?旅行何处非人生!

南京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151次访问,全刊已有802924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