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谈和谐医患:构建信任理性法治社会是基础

   期次:第554期   作者:姜海婷   查看:59   

  近日,医疗界接连发生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陈仲伟被砍伤身亡、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外科医生汪永钦被砍重伤,以及魏则西事件、徐州“肾丢失”事件,使得医患事件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医患互信及相关法律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5月12日下午,医政学院和医学书刊出版部联合举办以 “信任、理性、法治”为主题的第二期人文社科天元湖沙龙,来自医院医务、临床、护理岗位的一线工作者及人文医学、卫生政策等专家和学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体会,从卫生法学、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史等专业角度进行探讨,揭示暴力伤医事件背后的问题和因素,并提出措施建议。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政学院医学人文学系主任李勇指出,当前医学人文学科现代化转型尚未完成,处于功能缺位的状态。“有时治愈,常常缓解,总是安慰。”这一观点现如今更需要强调。对于近期医患恶性事件频发,从事一线临床医生工作30余年的附属逸夫医院医务部主任王天路认为首先需要从自身医疗队伍建设和素养中反思不足———“当前医学人文教育缺少系统、专业的教育是短板,且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等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培训等医疗缺陷导致矛盾。”
  医患关系要想走出恶性医患纠纷发生率走高的困境,有两条根本途径: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和加强政府监控。其中,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或教养。校人文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刘虹呼吁,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倡仁爱,远离唯利是图,要营造一个安全而不是危险、安静而不是嘈杂、安宁而不是险巇、安详而不是躁动、安康而不是病态的生活环境。
  正如医政学院党委书记王锦帆的观点 “患者的评价应作为评判医患关系的主要依据”,“病人出院时给我的微笑,让我坚守在这一崇高的岗位上。”附属逸夫医院护理部主任吴萍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护理工作经历说道,“事实上,只要真诚对待患者,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规范医疗技术使用:
  安全第一南京市卫计委政策法规处处长胡晓翔强调,医疗卫生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需高度重视临床诊疗规范,包括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和社会行政管理规范。“魏则西事件”作为引爆这一波社会热潮的导火索,警醒大家要重视临床技术应用的分类管理、院内手术分期管理以及特殊前沿的临床技术应用于临床的规范,严谨对待。“医院的服务内容不应求奇、求新、求怪、求挣钱,而是应该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为首要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具有不确定性,患者应明白进入医院并不等于进入保险箱,医疗技术始终是存在缺陷的,医生并不能保证能够百分百治愈每一种疾病。”胡晓翔说。
  与此同时,“魏则西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医院的科普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医政学院医学史教师夏媛媛指出,“国内医院网站并没有提供疾病科普、治疗方面等信息供患者进行检索,这也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利用患者迫切寻求帮助的心理,做一些非法牟利、甚至威胁健康的事情。因此,医院还需改善医院网站的信息化建设,给大众提供正规的查询途径,加强科普。”建立法律维权途径:
  公平、高效、快速“面对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治本才是关键!”刘虹说,“加强法治,要求全社会尊重法律,全体公民应做到遵纪守法:医院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医务人员依法工作和服务;患者遵法就诊。发生医患纠纷依法处置,相关部门依法严肃处置发生在医疗场所暴力伤医的刑事犯罪行为,切实保证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刘永伟的“丢肾”事件,医务人员及管理者应反思,这种事件对医疗卫生的伤害是难以避免的吗?在医患沟通和投诉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胡晓翔认为,“如果及时采取措施,也不会导致如今的局面,也不会浪费如此之多的行政资源,也不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医政学院卫生法学教研室主任顾加栋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患纠纷处理的机制不通畅。且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和鉴定均是由卫生局和医学会为主导,以至于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专家库、疏通一个快速有效公正的沟通机制、形成合法规范的处理方式,是卫生行政部门和高校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重点。医疗行业应当依法办事,医务人员需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法、知法、遵法。政府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工作,结合医理、情理、法理,提出创造性科学合理的立法有效措施,通过正常渠道最终切实保护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重视精神卫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有学者指出,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陈仲伟医生被精神病患者杀害的事件,并不是典型的反映医患关系紧张与否的案例,而是提示更多地应该关注精神卫生。作为医务人员和管理者需要重视精神卫生的监管问题,对于精神不健全者要观察其精神状态,对于不正常的人群要定义危险度,事先采取预防保护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与此同时,不断发生的个别恶性医患纠纷事件的网络爆发式传播,以及部分媒体的偏移性渲染,使社会上产生了医患关系持续紧张的错觉,也困扰了广大医务人员。对此,王天路认为,新闻具有社会效应,尽管负面报道也是为了纠正错误、引向正确的方向,但仍应以正面导向为主;刘虹也提出:“媒体应报真导善,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要符合现行相关法规,报道真相和声张正义,对于商业牟利滥用话语权的无良媒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媒体需要在伤医事件后续公正性处理的结果和评判上也增加跟踪报道。整个社会应给予医疗行业的同事们以支持和希望,抚慰其身心,减少负面情绪。形成法治意识:
  发挥多方职能“伤医暴力屡屡发生,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的缩影。”王锦帆指出,“医患事件背后有着复杂综合因素,如:经济和社会中法治薄弱;公民公德和文明意识淡化;有的地方政府责任担当不够、能力不足;不少媒体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医改尚未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贫富悬殊加大而导致民众心态失衡。”医政学院院长姜柏生补充,“全社会应形成法治文化,这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概念,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内化于心的观念,以及外化于行的自觉行为方式。”
  王锦帆建议:“医改进程中我们更要积极作为。2009年以来新医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人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打击医闹、处理医患纠纷的法律也更加完善。但是,目前新医改进入了攻坚阶段,在此关键时期,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应该强化社会责任,坚守医学信念,忍辱负重,发挥大型公立医院水平高、规范化及服务强的优势,用积极的作为展示人民医院为人民的良好声誉。同时,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大力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弘扬正气。我们还要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科学研究医改中的卫生和医疗政策及相关难题。医患双方应携手同行,共筑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南京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654次访问,全刊已有802762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