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费老情系学子奖掖后生

   期次:第546期   作者:陈国钧   查看:77   

  费孝通先生离开我们已有十年了,但他注重教育情系学子,奖掖后生,滋兰树慧的情结,让我们深深感动难以忘怀。
  费老是江苏人,准确一点说,他是苏州吴江人,是我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江村经济》在世界社会学史上曾一鸣惊人,享誉海内外。这么一位泰斗级的一代宗师,国家的领导人,因有一种难忘的乡愁,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对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批判之声不绝于耳。费老为此深入江苏农村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数据和实例后,力排众议,提出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苏南模式”,给改革开放中的农民兄弟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关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费老尤其重视中国教育的发展,他始终认为国家兴盛在人才,而人才兴旺在教育。在世纪之交,费老支持在故乡的吴江中学率先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奖学金,以勉励青少年学子发愤读书,报效祖国。
  2002年中秋前后,朱通华先生和吴克俭先生两位老领导找到我,具体商议筹建江苏费孝通教育基金会,并在江苏高校设立费孝通奖学金一事。朱老与吴老均为费老的同乡,三人之间私交甚笃,费老多次来江苏调研时,又由于工作和职务的关系,朱老和吴老都是陪同者和参与者。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在千辛万苦的探索中,彼此志同道合,共同语言甚多,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早提起设立费孝通奖学金的事时,我还在南师大任常务副校长,02年我调任南医大党委书记,两位老先生也就与这件事一起跟我到了南医大,并把江苏费孝通教育基金会的办公地址设在南医大。这事本身就让我十分感动,显然是两位老领导老先生对我的信任与重托。特别是朱老和吴老的期待,让我顿感托付殷切,责任重大。我想只有百倍珍惜,竭尽所能把这件恩泽后代的好事办好,方能报答他们的善举。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以名人命名的社会组织或团体申请注册社会法人,必须要获得名人本人或法定继承人的同意。于是,2002年秋我和陈琪校长怀着由发起人与南医大写给费老的“关于筹建江苏费孝通教育基金会和设立江苏费孝通奖学金”的报告,去北京拜会费孝通先生。
  到费老家我记得是下午时分,太阳西斜,开门迎我们的是费老的女婿张荣华先生和女儿费宗惠女士,张先生爽朗地对我们说:“一路辛苦,老爷子已在书房等你们了!”
  走进书房,见到费老坐在藤椅上,笑眯眯地正打量着陌生的来人。我们恭恭敬敬地喊了声,“费老你好!我们来打扰你了。”然后,一一介绍了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因事前朱通华先生和吴克铨先生都已打过电话,说过我们此行的由来,所以,费老一边听我们讲,一边点着头。费老毕竟已九十多岁高龄了,语言功能已不太好,但从他的仔细听取和点头中可看出,思维依然很清晰。待我们说完,他慢慢提起笔,在我们的报告上签上了“同意!费孝通”。
  “谢谢费老!”我们真诚道谢后,又简单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话毕费老指指书架,张荣华先生马上拿来了几本《费孝通文集》,费老在卷一的扉页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连签了四本卷一。一套赠送给南医大图书馆,另两套分别赠送给我和陈琪校长,他还不忘送一套与我们同行的办公室主任。可见费老那么大年龄了,头脑一点不糊涂。因文集一套有二十四卷,分量不轻,所以张荣华先生主动说免得路途劳累,过后由他负责邮寄到学校。
  经过一年的筹备,2003年10月在南医大召开了了第一届江苏费孝通奖学金颁奖大会。费老听说后非常高兴,张荣华先生特地打电话给我说,老爷子非常兴奋,不顾自己年高,他执意明年要亲自前来参加颁奖。当时我听了以后,真的如沐春风,非常激动,费老如能亲自前来颁奖,那获奖的学生将会何等荣耀哦!这份奖学金本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将不可估量。
  翌年,教育基金会的同仁们和莘莘学子们都一直在守候着这份期盼和荣耀,希望它能成为现实!那年的10月,就在已经确定了来宁车次的前两天,费老突然感冒发烧住进了医院,他终究没有能成行。住院期间费老委托女儿女婿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为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开始只是在南医大设立,后来才陆续增加其他高校)设立费孝通奖学金及具体实施意见,我表示完全同意,并希望你们取得成功。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费孝通”。没想到的是,费老此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亲自给获奖学生颁奖成了费老临终前的遗憾,也成了我们大家的伤痛和怀念。
  今年又到费孝通奖学金的颁奖之时了,每到这时,费老接待我们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那些情节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他心系学子、奖掖后生、滋兰树慧的精神将永远激励青年学子立德成才,他的嘱咐也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南京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209次访问,全刊已有8032934次访问